十二生肖是起源于中国的一种古老民俗文化,是华夏先民动物崇拜、图腾崇拜以及早期天文学的结晶。十二生肖又称十二禽、十二兽、十二神、十二物、十二虫、十二属相等。“生”,意指出生年份;“肖”,意指相似相近。
讲生肖的起源,就必然要提一下天干地支。十二生肖用十二地支搭配12种动物,从而产生子鼠、丑牛、寅虎、卯兔、辰龙、巳蛇、午马、未羊、申猴、酉鸡、戌狗、亥猪。毫无疑问,这是我国古人的一大创举。十二种动物与十二地支一一对应,并以动物作为地支标志,每年出生的人都有这一年的地支所配属的动物属相,这样就有了以十二种动物用来纪年、纪日和计算
属相的方法。因此不难看出,生肖与地支是密不可分的。
同时,在中国计时中,将一天的二十四小时又分为十二时辰,我国古代的先民根据动物出没时间和生活特征,将这十二时辰又与十二生肖融为一体。每一种动物为一个时辰。充满着温馨的人情味,体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理念。
鼠:晚上11时到第二天1时(即“子时”)。这时候,老鼠胆量最壮,活动最频繁,所以,子时同鼠搭配。
牛:凌晨1~3时<即“丑时”)。这时候牛吃足了草,“倒嚼”最细、最慢、最舒适,所以丑时同牛搭配。
虎:凌晨3~5时(即“寅时”)。据古书载,这时候,老虎最活跃、最凶猛、伤人最多,因此寅时同虎搭配。
兔:清晨5~7时(即“卯时”)。这时,太阳还没露出脸面,月亮的光辉还未完全隐退。玉兔是月亮的代称,是月宫神话中惟一的动物,这样卯时就同兔搭配。
龙:早晨7~9时(即“辰时”)。传说这是群龙行雨的时候,龙是神话中的动物。于是辰时属龙。
蛇:上午9~11时(即“巳时”)。据说这时候的蛇不会伤人,也不在人行走的路上游荡,多隐蔽在草丛中,这样巳时就属于蛇的了。
马:上午11时至下午1时(即“午时”)。依据道教的说法,中午太阳当空,阳气达到极点,阴气渐渐增加,在阴阳换柱之时,一般动物都躺着休息,只有马还习惯地站着,湛至睡觉也站着,从不躺着。这样,午时就属马了。
羊:下午1~3:时(即“未时”)。据说羊在这时候排尿最勤,排出的尿可治愈自身一种惊疯病,因此,未时属羊。
猴:下午3:~5时(即“申时”)。这时候,猴啼叫得最长,最洪亮。所以申时属猴。
鸡:下午5~7时(即“酉时”)。这时候,日落山岗,鸡开始进笼归窝、夜宿,于是酉时属鸡。
狗:晚上7~9时<即“戌时”黑夜来临,狗看家、守夜的警惕性最高,并产生一种特殊的视力和听力,看得最远,听得最清楚。所以戌时属狗。
猪:晚上9~11时(即“亥时”)。这时候猪睡得最酣,发出的鼾声最洪亮,全身肌肉抖动得最厉害、长肉最快,于是亥时属猪。
在我国传统文化中,十二生肖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一在天文历法、婚丧庆典•岁时礼俗,文学创作以及堪舆占卜等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,深深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中,以至今天仍在人们的生活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。
明代胡俨的《十二辰诗》,把许多有关生肖的传说和典故融于一炉,韵味无穷:
骊龙有珠常不睡,画蛇添足适为累。
老马何曾有角生,羝羊触藩徒忿嚏。
奠笑楚人鬼沐猴,祝鸡空自老林丘。
舞阳屠狗沛中市,平津牧豕海东头。
而在浙江莫干山石雕十二生肖公园的入口处至今还有一座石牌坊,左右立柱上刻着:
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
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
在我国,此类文化现象比比皆是,尘肖情节早已根植于我们整个民族的灵魂深处。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日常患维和生活习惯。而其中隐奥的阴阳五行,因果生克,方位禁忌,本命太岁又如此玄妙,带给我们无穷回味。让我们每每击节赞叹的时候,又流连其中难以自拔。
那么作为一种古老的民俗文化现象,十二生肖又是如何起源的呢?对于这个疑问,历代学者众说纷纭。有人认为生肖与地支同源,可也追溯到史前的传说时代,《史记》中所载黄帝“建造甲子以命岁一”,“大挠作甲子”就是这类说法的反映,学者们认为这里所说的甲子就是指的十二生肖。清代学者赵翼则认为生肖最早源于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,他在《亥余丛考》中说:“盖北俗初无所谓子丑寅之十二辰,但以氟牛虎兔之类分纪岁时,浸寻流传于中国,遂相沿不废耳。”(参见清.赵翼《陔余丛考))。
有的学者甚至持生肖外来说的观点,认为十二生是由古巴比伦传入中国的;郭沫若便是持这种观点的代表,他在(甲骨文字研究•释支干)中讲“十二肖象于巴北伦、埃及、印度均有之,然均不甚古,无出于西纪后百年以上者。意者此始汉时西域诸国,仿巴比伦之十二宫而制定之,再向四周传播者也”。认为生肖为中东地区居民模仿巴比伦黄道十二宫而制定,其传人中国的时间当在汉武帝通西域之时。如此等等,不一而足。
|